中药的“四气”“五味”和“升降浮沉”

《神农本草经》序录云:“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,又有寒热温凉四气。”这是有关药性基本理论“四气”“五味”的最早概括。

四气,又称四性,即将中药按寒、热、温、凉划分的四种属性,是医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,以脏腑经络为基础、用阴阳学说总结归纳形成的理论。因此,四气寓有阴阳含义,寒凉属阴,温热属阳。疾病有热证和寒证之分,而用药也分四气。中药的温与热、寒与凉是有共性的,温次于热,热即大温;凉次于寒,凉即微寒,只是程度上的差异。

按中医“寒者热之,热者寒之”理论,一般来说,治疗寒证要用温热药。凡具有温里散寒、助阳益火、活血通络、行气疏肝、芳香开窍等兴奋人体机能活动的药物定为温、热性,常用于阴证、寒证的治疗。如附子、肉桂、干姜等药性温热,用于治疗四肢厥冷、脘腹冷痛、面色苍白、脉微欲绝等阴寒证。治疗热证就要用寒凉药,凡具有清热泻火、凉血解表、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物为寒、凉药,常用于阳证、热证的治疗。如石膏、知母、黄连等药性寒凉,用于治疗高热烦渴、面红目赤、咽喉肿痛、脉洪而数等阳热证。还有些平性药物,这类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,但实际上也有偏凉偏温的不同,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,如某些补药、理气药、利尿药等。

由于寒热、温凉程度上的差别,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,当用寒药而用凉药,则病重药轻,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;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,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阳;治疗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,则又当寒热药并用;治疗真寒假热证,则当用热药,真热假寒证,又当用寒药。临床用药,要辨证施之。

五味,是指药物有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五种不同的滋味,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,也是不同药味有不同药理作用的高度概括。《黄帝内经》认为辛散、酸收、甘缓、苦坚、咸软,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。五味也有阴阳的分属,即辛、甘属阳,酸、苦、咸属阴。五味对五脏各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,《素问·宣明五气论》就有“酸入肝、苦入心、甘入脾、辛入肺、咸入肾”之说。其作用是辛味药以散肺气之郁,甘味药以补脾气之虚,苦味药以泻心火,酸味药以敛肝阴,咸味药以补肾虚。

辛:有发散、行气血、滋补润养的作用。如发散药麻黄、薄荷,适用于治疗表证;行气血药陈皮、木香、川芎,适用于气滞血瘀等证;滋补润养药菟丝子、蛇床子等,适用于肝肾不足等证,有温肾壮阳的作用。

甘:即甜味,有补益、和中缓急的作用。如滋补气血药党参、熟地;缓解腹中挛急疼痛药饴糖、甘草等。

酸:有收敛、固涩作用。如收敛药龙骨、牡蛎;固涩药赤石脂、桑螵蛸、覆盆子、金樱子等。

苦:有泻火、燥湿、通泄下降作用,适用于热证和湿证。如泄降肺气药杏仁、清热泻火药山栀、清热燥湿药黄连、温化寒湿药厚朴等。

咸:有软坚散结、泻下、潜降之作用。如软坚散结药海藻、昆布;泻下药芒硝;潜降药羚羊角、石决明等。

五味之外,还有淡味。淡味能渗能利,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,一些渗湿利尿药多具有淡味。由于《神农本草经》没有提到淡味,后世医药学家多宗五味之说,不言六味。

中药理论中还有“升降浮沉”之说。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。升,即上升提举,趋向于上;降,即下达降逆,趋向于下;浮,即向外发散,趋向于外;沉,即向内收敛,趋向于内。

升降浮沉理论是医家根据不同的病位、病势,采用不同药物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。各种疾病常表现出不同的病势:向上如呕吐、呃逆、喘息,向下如泻痢、崩漏、脱肛,向外如盗汗、自汗,向内如病邪内传等。在病位上则有:在表如外感表证,在里如里实便秘,在上如目赤头痛,在下如腹水尿闭等。消除或改善这些病症的药物,需要分别具有升降或浮沉等作用趋向。一般来说,升浮药能上行向外,有升阳举陷、解散表邪、透发麻疹、托毒排脓、涌吐、开窍、散寒等作用,病变部位在上在表、病势下陷的宜用升浮药;沉降药能下行向里,有泻下通便、清热降火、利水消肿、重镇安神、潜阳熄风、消积导滞、降逆止呕、止呃、平喘、收敛固涩等作用,病变部位在下在里、病势上逆的宜用沉降药。

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质地轻重有关系。凡花、叶、皮、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,如桑叶、菊花、蝉衣等;而种子、果实、矿物、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,如苏子、枳实、牡蛎、代赭石等。但某些药物也有特殊性,如旋覆花虽然是花,但其功能为降气消痰、止呕止噫,药性沉降而不升浮;蔓荆子虽然是果实,但其功能为疏散风热、清利头目,药性升浮而不沉降。此外,部分药物本身就具有双向性,如川芎能上行头目、下行血海,白花蛇能内走脏腑、外彻皮肤,因此要掌握每味药物的不同个性,辨证施之。

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炮制也有关系。明代名医陈嘉谟在《本草蒙筌》中指出:“凡药制造,贵在适中,不及则功效难求,太过则气味反失……酒制升提,姜制发散,入盐走肾而软坚,用醋注肝而住痛,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,蜜制甘缓益元,陈壁土制骤补中焦,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。”这就说明药物经炮制可以转变其性能。故李时珍说:“升者引之以咸寒,则沉而直达下焦,沉者引之以酒,则浮而上至巅顶。”

药物的配伍不同,也可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作用。升浮药在一批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,沉降药在一批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。如升浮药升麻配当归、肉苁蓉等咸温润下药同用,虽有升降合用之意,但少量的升麻随大量沉降药后也随之下降;又如牛膝引血下行为沉降药,与桃仁、红花及桔梗、柴胡、枳壳等升达清阳开胸行气药同用,也随之上升,主治胸中瘀血证。此外,为了适应复杂病机,更好地调节紊乱的脏腑功能,还可采用升降浮沉并用的方法。如治疗表邪未解、邪热壅肺、汗出而喘的表寒里热证,常用石膏清泄肺火、肃降肺气,配麻黄解表散寒、宣肺止咳,二药相伍,一清一宣,升降并用,以成宣降肺气的配伍。

版权声明:
作者:隔壁小色
链接:https://www.fanooo.com/archives/113
来源:随心记事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
THE END
分享
二维码
打赏
海报
中药的“四气”“五味”和“升降浮沉”
《神农本草经》序录云:“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,又有寒热温凉四气。”这是有关药性基本理论“四气”“五味”的最早概括。 四气,又称四性,即将中药按寒、热、温、凉……
<<上一篇
下一篇>>